走进杂技团  冰上杂技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杂技团简介

欢迎词

公司理念

公司愿景

公司战略

省杂技团简史

精品剧目

荣誉殿堂

对外文化交流

新经典

新靓点

台前幕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领导关怀

大事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THEORETICAL STUDY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表演门类 > 理论研究
 

论杂技观演关系的独特性--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汲红 黑龙江省杂技团有限公司 张德清

 
 更新时间 | 2016-09-18 来源 | 本站 点击率 | 904  
 
     

 从演员到观众,这是杂技艺术一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一个整体。观众是演员表演的动机、起点,并通过观众欣赏来完成演出。因此说,杂技欲在市场化、产业化中大有作为,就必须赢得广大的观众。否则,杂技演出再好,也只能是孤芳自赏。由此看来,对杂技观演关系的研究,不仅是理论所需,更是实践所求。

一、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

从剧场或室外广场演出交流方式上看,杂技的交流方式无外乎有两种:一是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二是观众与观众的交流。在诸种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最多、最频繁、最直接的非杂技莫属。尤其是在魔术、滑稽、驯兽种类中,演员非常注重台上与台下的沟通,比如用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道具,以及向观众席抛物、演员走入观众席和把观众请到台上来等。

杂技观众与演员交流方式同各艺术门类横向比较地看,它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方面并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程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杂技观众主要欣赏的是人类挑战自身心理、生理极限的技巧表演,他们始终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面对演员,无论场面如何惊险,他们都很清醒,不会忘情地上台帮一把、扶一把、接一下。因为他们始终理性地明辨这是在表演。与此不同,同类剧场艺术戏剧、电影、音乐、曲艺等艺术门类,在观赏之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投入与共鸣,甚至发生时空错觉,将舞台艺术幻化为真实情境。如著名演员陈强回忆说,1940年他们在河北演出《白毛女》,他扮演黄世仁,突然从台下飞来很多苹果,打中了他的左眼。还有一次演到最后一幕时,台下的战士泣不成声,突然一个土改翻身后参军的战士“咔嚓”一声子弹推上了膛,幸好被边上的班长夺走了枪,同样的事情国外也有。1822年,巴黎一个剧院演出莎翁的《奥赛罗》,当扮演奥赛罗的演员演到由于轻信嫉妒竟用手掐死忠于爱情的妻子时,一个在门口站岗的士兵突然开枪打伤了男演员。又有一次,一个老太婆观看《哈姆雷特》演出时,当看到最后一场决斗时,竟情不自禁地高喊:“当心啊,那把剑是上了毒药的!”

杂技观赏方式还有一点值得留意:杂技演出过程中“角儿”、“腕儿”的意识不强。观众只认可成功。无名的演员施展绝技成功了,观众叫好;再大牌的演员技巧不绝、高难险动作没有成功,观众依旧报以默然。只要是完成了绝技,表演精彩,无论是大演员或无名小辈,无论是在大剧场还是小街头摆地摊,在观众眼里二者不分高下,一样的好。杂技现场演出从来不掺假,不像歌唱演员中有假唱、影视演员用特技找替身。欣赏其他表演艺术样式的观众,通常特别看重演员名气的大小。戏剧、影视、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演员,几乎是决定观众上座率和审美判断与评价的关键因素。有一个见怪不怪的滑稽现象,一旦大演员隐姓埋名离开特定演出平台,观众在不知名的情形下,对他的反馈就会大打折扣。欧洲有一位小提琴大师,在剧场里演出天天爆满,场均收入万元以上。几年前他突发奇想,连续几天到街边演出,尽管他演奏得如此美妙动听,与剧场没有区别,但观众还是把他当成了接头卖艺者,一天下来只能挣二十几美元。1807年,在一次音乐会上演出两位音乐家的作品,一个是贝多芬的三重奏,另一个是叫李克西的作品,但在节目单上两位作曲家的名字写颠倒了,结果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当乐队在演奏贝多芬的三重奏时,观众以为是李克西的作品,反映极为冷淡;但当乐队演奏李克西的作品时,观众却以为是贝多芬的,因而掌声如潮。下面的例子更为典型:有一次好莱坞举办“模仿卓别林竞赛”活动,卓别林用假名字报名参赛。表演完毕后评委们给他打的分并不高,第一名、第二名均被“假卓别林”夺去,真卓别林屈居第三。这个事例给我们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演员名气的有无,会先入为主地引导人们的审美判断,假如换作杂技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存在。表演者无论你是谁,是原创者还是模仿者,是真名还是假名,是专业还是业余的,都是以技巧表演的成功与精妙为唯一评判标准。从另一角度看,杂技技巧绝活难度极高,模仿者甚少。倘若谁都能模仿,就不能称之为杂技了。顺此推想,杂技演员不但能演杂技,还完全能演舞台剧、影视剧;但戏剧和影视演员是演不了杂技的,即使客串龙套都难以胜任。因为杂技观众不看你牌多大,而是看你是否有绝技,有多难多高。

二、观众与观众的交流

通常观众到演出场所中来,一般情况下,不单单是为亲睹演员的杂技表演,与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有相当数量的观众还是为了在剧场中进行一种“集体经验”的过程,他们彼此利用各种手段方式交流思想、互通信息、感受气氛。就像观看体育比赛一样,只要有条件,谁都愿意到比赛场馆中去看。即使是看电视直播,也愿意成千上万地聚集到广场上,或是相约于大小不一的空间内三五成群、几十人上百人的集体观看。这说明无论剧场还是体育场,都是具有群体凝聚力的“群众性交往”的场所。

观众间的交流,一般来说可分为“明向”交流和“暗向”交流。“暗向”交流重叠于“明向”交流之中,二者密不可分。例如,某观众为演员的表演喝彩或鼓掌,表面上看,他是在同演员进行交流,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是“明向”交流。如果更进一步地剖析此观众的心理,不难看出,他在鼓励演员表演的同时,也是在向其他观众发出一种信息,告知自己对表演的评价,而其他观众及时接收了这种信息,并迅疾作出反应——随之也呼应喝彩和鼓掌,这就是“暗向”交流。还有一种观众交流方式,可称之为“同时共鸣式”。即众人对表演瞬间同时作出反应进行交流。它带有突发性,多表现为突然爆发的“满堂彩”或“炸雷”般的掌声。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当所有的参加者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人或目标上,就会同时迅速作出反应。还有的心理学家从人的空间位置的密度上进行研究,认为群体密集在一处会使人更敏感,更易于迅速作出反应,在观众情绪上升到高潮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内心情感爆发式地喷发出来。演员精妙绝伦或超越极限的表演就是“导火线”,它引发观众爆炸性地齐声喝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杂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属于非语言交流;杂技观众与观众的交流也为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即指观众不用出声的语言,而是用表情、动作、姿态等等进行交流。其亦可称之为“无声的语言”交流。观众的真情实感多半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有意的或本能的通过非语言交流形式表露出来。非语言交流可分为三种方式:(1)动态无声的。表现为点头、摇头、微笑、皱眉以及肢体的活动。(2)静态无声的。表现为姿势(如身体前倾表示关注)、瞌睡(表示不感兴趣)、沉默木讷等等。(3)有声的。表现为鼓掌、笑、叹气、哈欠等等。

总之,观众与观众的交流在杂技剧场里是普遍存在的,其影响力也很大。如某观众对演出不满意发出嘘声或提前退场,就会影响一部分抱有同感的观众效仿之。观众席是杂技演出多角度的镜子,从他们的交流之中,可以看出演出各方面的成败得失。及时了解到哪儿反映好,哪儿反映不好,以便提高今后的演出质量。另外,研究了解观众与观众的交流方式和手段以及其心理活动,还有助于我们利用各种正当的方法手段引导、启发观众的艺术想象力,疏通沟通渠道,强化剧场气氛,刺激群体间的情绪感染。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汲红

                                      黑龙江省杂技团有限公司   张德清

 
 
 上一篇 | 浅谈杂技的传承与发展--杨帆
 下一篇 | 杂技的精品创作处理--黑龙江省杂技团 杨 霞 >>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 冰秀品牌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 黑龙江省杂技团 版权所有 黑ICP备12004814号
品牌网站设计:美景数码
网上订票 演出信息 联系我们 了解杂技团